粽子

食材简介

粽子(zòng zi)又称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,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。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,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。2010年12月,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,据考证,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“筒棕”,直到现在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这种风俗也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

营养价值

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,古称“角黍”,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,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。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。因各地习俗的不同,人们给粽子的含义也有所不同,在南方与北方就有着较大的差别。 端午节吃粽子,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其由来已久,花样繁多。 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“筒粽”。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被称为广东碱水粽。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。 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、板栗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 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莹如玉”,其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。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 一直到今天,每年农历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八宝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珑可爱。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,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放进延长抽插时间的艾猆秪客来表达浓浓的爱意。

功效与作用

棕叶:一般上包裹粽子“外在”所需的原料,粽叶是理所当然的主角,还有荷叶、假黄梨叶和竹叶3 种可供选择。荷叶清香,能降血压和泻水;假黄梨叶有去外感和清凉的功效,竹叶则能清热和消暑。除了粽叶之外,粽子“内在”所需的原料,来来去去不外是糯米、红豆、绿豆、肥猪肉、五花肉、花生、咸蛋黄、冬菇、蚝干、虾米、栗子等。 花生含蛋白质,维他命B和维他命E,但含油量高,多吃易肥胖。另一方面,它可补肾益脏,多吃有碍肠道传送。 咸蛋黄营养价值相当高,含丰富蛋白质、维他命人和维他命B2;其胆固醇含量相当高,估计约含280至300毫的胆固醇。咸蛋黄虽可降火,却属腌制食物,盐分过高,会影响心脏机能,故不宜多吃。 冬菇属菌类食物,比蘑菇和草菇更多蛋白质和铁质,而且纤维相当高,有助畅通肠脏。它虽然脂肪很低,但菌类属嘌呤(PURINE),对嘌呤代谢失调的人会产生高尿酸,所以尿酸过高的人不宜多吃。另外,冬菇湿重,多吃易感到疲倦。 糯米糯米跟稻米的营养价值基本上是一样的,含丰富淀粉质和维他命B,只不过糯米粘性较高,较难消化。然而,少量糯米能补益内脏和暖胃,适合寒底的人食用,多吃有碍消化和血气运行。 肥猪肉和五花肉含饱和脂肪,会令体内血脂肪和胆固醇过高,阻碍血管,容易引致中风和心脏病。同时,它有碍消化,影响吸收,不宜多吃。 绿豆和红豆绿豆和红豆含高蛋白质、淀粉质,矿铁物质、磷、锌、镁、钙和钾质,但不含脂肪。绿豆清热解毒和凉血,多吃太寒凉,红豆有助脾胃和消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