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风

食材简介

防风,既是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,也是一种药草的名字,它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。防风喜凉爽气候,耐寒,耐干旱,宜阳光充足。防风主要产于黑龙江、四川、内蒙古等地,防风既可以生用,也可以熟用。防风是上佳的良药,它主治外感风寒,头痛项强,目眩昏涩,风寒湿痹,骨节酸痛,腹痛泄泻,肠风下血,破伤中风,麻疹难透,风疹瘙痒,疮疡初起。

营养价值

防风味辛、甘,性微温,归肺、脾、肝、膀胱经,气香升散。具有祛风解表,除湿止痛,疏肝解痉,杀虫止痒的功效。主治外感风寒,头痛项强,目眩昏涩,风寒湿痹,骨节酸痛,腹痛泄泻,肠风下血,破伤中风,麻疹难透,风疹瘙痒,疮疡初起。

功效与作用

食疗功效: 止泻,通便,止血,通经。 生长习性: 生态环境:生于草原、丘陵和多古砾山坡上。喜凉爽气候,耐寒,耐干旱,宜阳光充足。 地理分布: 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山东等地。 药用价值: 药材概述:防风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,《别录》: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、琅琊、上蔡。二月、十月采根,暴干。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:防风叶似牡蒿,白花。八月、九月采根。《本草图经》:防风,今京东、淮、浙州郡皆有之。根土黄色,与蜀葵根相类;茎叶俱青绿色,茎深而叶淡,似青蒿而短小,初时嫩紫,作菜茹极爽口。五月开细白花,中心攒聚作大房,似莳萝花,实似胡荽而大,二月、十月采根暴干。关中生者,三月、六月采,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。又有石防风,出河中府,根如蒿根而黄,叶青花白,五月开花,六月采根暴干,亦疗头风眩痛。又宋、毫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,其苗初春便生,嫩时红紫色,彼人以作菜茹,味甚佳,然云动风气。《本经》云:叶主中风热汗出,与此相反,恐别是一种耳。 炮制方法: 1、防风:除去残茎,用水浸泡,捞出,润透切片,晒干。 2、炒防风:取防风片,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,取出放凉。 3、炭制:取防风片置锅内,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,内呈黄褐色为度。喷洒清水适量,灭尽火星,取出,晾一夜。 4、蜜炙:取防风,加蜜炒至蜜被吸尽,放冷即可。每防风片1kg,蜂蜜0.3kg。 临床应用: 1、用于感冒风寒,发热恶寒,头痛、身痛。以及感冒风热、发热恶寒、目赤、咽痛等症。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,既能散风寒,又能发散风热,与荆芥作用相仿,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。 2、用于风湿痹痛 风能祛风湿而止痛,常配合羌活、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。 3、用于破伤风、牙关紧闭、角弓反张。防风治破伤风,有祛风止痉的作用,但多配合天南星、天麻、白附子等药同用。 此外,本品又有止血、止泻作用,如用于腹痛泄泻,常配合白芍、白术、陈皮等同用;如用于便血、崩漏,一般炒炭应用。 用药禁忌: 阴血亏虚、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,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。 1、《本草经集注》:恶干姜、藜芦、白蔹、芫花。 2、《唐本草》:畏萆薢。 3、《本草经疏》:诸病血虚痉急,头痛不因于风寒,溏泄不因于寒湿,二便秘涩,小儿脾虚发搐,慢惊慢脾风,气升作呕,火升发嗽,阴虚盗汗,阳虚自汗等病,法所同忌。 4、《得配本草》:元气虚,病不因风湿者禁用。